村情概况
镇罗营镇上营村位于平谷区北部,镇域西部,南距平谷城区18公里,东距镇政府驻地0.5公里,平关公路穿村而过,交通方便。
上营村域面积5.65平方公里,434户,1435人,为汉族人。聚落呈东西向矩形,地势东南高、西北低,海拔250至300米之间。
历史沿革
明初成村,与下营合称镇鲁营,驻军戍守关隘。明朝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,蒙古朵颜部率兵进犯,全部被俘,该称镇虏营,时有二城,西为旧城,东为新城。清初改为镇罗营,分为上营(新城)、下营(旧城)。1950年由密云县划归平谷。
上营村东西长500米,南北长300米,有东、西、北三门,北门上镶嵌石质匾额“镇虏营”。南墙处有一敌楼,南墙外山顶有一烽堠。西门与下营东门相望,有百米长的马道相连。该村曾有旧庙宇10座,星罗棋布在城内外。
自然环境
该村村北为山谷平地,村南属低山近陵,多为台地和梯田。土壤为硅质岩类淋溶褐土,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弱富水区。镇罗营石河从东向西沿村北经下营、上镇、注入西峪水库。有果园5157亩,林地面积1260亩,林木覆盖率80%以上。
光荣历史
抗日战争时期,上营村化名“上合村”。1938年6月,八路军第四纵队在司令员宋时轮、政委邓华率领下挺进冀东,中旬到达镇罗营地区。第三十四大队攻克镇罗营伪警察所,继而在上营建密(云)平(谷)蓟(县)联合县抗日政府,王淑梅任县长。10月四纵撤退后,被日伪军占领,建立据点。1944年4月,在八路军和民兵的围逼下,日伪军撤走回到人民的怀抱,成为军队的休整地、伤员疗养所和军粮中转站。
该村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烈士有:王艳、李振如、王凤亭、刘达、陈德友、张友忠。
上营村1945年建立党支部,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维祥,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树诚。
经济发展
上营村以发展林果为主导产业,将荒山、荒坡、荒滩全部租赁给农民经营,发展核桃2万株,板栗10万株,1200亩水浇地全部栽植大桃,共5万株。
该村围绕发展林果实施配套工程,打井15眼,建集雨池30个;修田间路8万平方米,铺设节水管道1.5万米,修水泥渠道2.6万米。
人文环境
上营村教育事业发达,早在清代就有私塾,曾出过秀才。民国时期废除私塾,成立第一所公立小学。1947年建完全小学,几易校址,发展至今。
清末民初,该村创办花会,有高跷、十不闲、吵子(锣鼓等乐器)和大鼓四档,名“循喜走会”,每年从正月十三到十六,搭灯棚,群众观花灯、走花会、串街拜庙,祈祷风高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